轉貼分享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十二

時辰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現代

時段

〈時)

23

24

24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古人計時,只根據天色把一日劃分為若干時段,

如天將亮時為昧旦,日出為晨,

太陽正中時為日中,日落之後為黃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

後來,

又將一晝夜分為十二等份,即十二個時辰。

《左傳.昭公五年》杜預《注》,載有十二時辰的完整名目為: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跌、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十二時辰始於何時?

據考證所得,是始於漢代。

漢武帝時,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時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雞鳴、平旦……。

每一時辰又分為兩個小時段,

如子時為子初、子正,丑時為丑初、丑正……。

這樣,

一晝夜十二時細分為二十四小時,和現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

例如:

子時為夜間十一時至一時,

丑時為一時至三時,

寅時為二時至五時,餘此類推。不過十二時的概念,後世仍常沿用。

人們又常提到五更天。究竟五更又是甚麼呢?

古人常以五更為計時單位,將一夜分五更,每更約為一個時辰。

初更(一更)相當於戌時,

二更相當於亥時,

三更相當於子時,

四更相當於丑時,

五更相當於寅時。

往時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樓,黃昏後鼓樓鳴鐘108聲然後起更。

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樓,

每夜有更夫根據鼓樓上指示的時間打更報時,

可說是保存舊習的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n23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